📖《親愛的孔子老師》(暢銷紀念版)心得—回到杏壇、再當一次學生,再聽一次孔子的人生智慧

📖 【理解】這本書在講什麼?

這天,當我從外面辦事完回來、準備進入學堂時,竟看到小師弟-曾參,正愁眉苦臉地站在外面。怎麼不進去上課呢?問完才得知,原來剛剛孔子老師對曾參發了好大的脾氣,把他給趕了出來。

雖然不是沒看過孔子老師生氣過,但氣到把學生趕出教室還是第一次!明明平常對待學生都充滿愛心與耐心,怎這次就大動肝火?何況曾參是才剛入門不到十天的新人呢。後來我走入學堂、向老師問起此事,才終於得知前因後果。…

🖋️ 🖋️ 🖋️ 🖋️

「論語」、「孔子」,或是「三人行必有我師焉」、「有朋自遠方來」……相信這些對大家來說都很熟悉吧!不論是中學國文課、或中國文化教材的課程,一定都曾聽過國文老師帶大家一起讀「子曰……」。只是我們對孔子的認識,大概也只停留在讀書考試的階段了吧!

今天分享的《親愛的孔子老師》為吳甘霖所創作的小說,取自《論語》、《史記》、《中庸》……等經典中對孔子與其弟子的對話,加以修飾、改編、組合起來,並設定孔子最有名的弟子之一 子貢 來作為小說的第一人稱主角,依照十個主題,結合史實,成為一篇篇生動又活潑的故事。

作者吳甘霖為甘霖智慧國際培訓機構的理事長,寫過許多以管理、商業領域為主題的書,不過除了企管外,吳甘霖也對傳統文化有所興趣,寫過不少充滿哲理的作品。《親》就是一部充滿智慧的小說。

全書依照不同主題,分成十個大章,每章又再分成約三至五個小節,並搭配不同情境,描繪出孔子老師的不同樣貌。有些故事來自周遊列國時的遭遇,有些是杏壇的課堂上發生的對話,甚至也有與弟子出遊時的經驗。

每一節中,都先以情境故事開場,講述了孔子老師如何指教,最後寫下給子貢的啟發。全書就是包裝成子貢的心得筆記。在每節故事的最後,作者也會放上寫故事所參考的經典原文。

📖 【分解】這本書說了什麼?

這次的《親愛的孔子老師》,是我為了準備九月底的「教師節書單」而翻開的書。

在構思書單時,就有打算要放一本以孔子為主題的書,當初的考量是想挑本平易近人的書,正好就在書店看到這本了。

說到孔子,可能對不少人來說,就是一個「學生時期才聽得到的名字」,而且還是為了讀書考試,才會讀到孔子吧。搞不好在座閱讀這篇的人裡,就有不少人一聽到孔子或儒家思想就感到反感:過於僵化的思想或制度,已不是用現代社會。

因此,剛開始翻閱這本書時,我心中是有一點疑慮的:會不會是另一本既枯燥、說教意味又重的書?

然而,閱讀之後,真的是我想太多了。事實上,閱讀的過程中,我察覺到內心是很溫暖的。

🖋️ 🖋️ 🖋️ 🖋️

如前所說,作者吳甘霖是將來自《論語》、《孔子家語》、《史記》、《中庸》、《淮南子》……等多部經典作品中,有關孔子與弟子的對話,或是孔子的經歷,佐以現代人習慣的詞彙、編輯出來的小說。既然是「小說」,那就有劇情、角色、對話。

每一章的故事裡,都先是子貢無意間聽到哪位弟子與孔子的互動,可能是孔子老師正好評論某件事,或是做了某件事,再問起孔子老師為何這樣說/為何這樣做?

例如:為什麼曾參會被脾氣溫和的老師趕出學堂?
當子貢做了善事,並謙遜地表示不接受獎金時,為什麼反遭老師斥責?
一個新來的學生,寫了一篇文筆極差的文章,卻被老師大聲讚譽文筆很好?

回想起念書時,為了能讓課堂稍微活潑,國文老師都會變身「說書人」,將《論語》說成生動故事。閱讀這本《親》的時候,就很像是在聽國文老師說故事

現在回想,也難怪《論語》會被列進教材中。除了蘊含不少人生道理外,論語本身的故事性就很強。每個弟子、每個孔子交手過的對象,都很有故事角色的感覺。

🖋️ 🖋️ 🖋️ 🖋️

說回這本書上。本書是以子貢來當主角。本名端木賜,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,正職為商人,經常遊走各國經商而致富,是弟子中最富有的。此外,子貢伶牙俐齒、能言善道,經常代表出來與他人交涉。在孔子逝世後,其他弟子遵循禮節、守喪三年,而子貢則是獨自守喪六年。

本書就是以子貢的視角,記錄下孔子的各種對話與事蹟。

除了子貢外,書中也登場了許多弟子,每個都很有個性、很像角色。例如:被取了「曾木頭」外號的曾參;不懂變通的子路;此外還有冉求、曾點、公西華…等人,這些我們念書時讀過的人名都會出現在故事中。(就連被罵『朽木不可雕也』的宰予也短暫出現過一次XD)

事實上,正因為這些與弟子的對話,全書閱讀起來,更像是子貢的生活札記,將課堂上的有趣故事記錄下來,並總結出自己的心得報告。

🖋️ 🖋️ 🖋️ 🖋️

念書時,或許是因為考試壓力的緣故,論語中的智慧,只能以填鴨的方式硬記起來,有時難以接收其意涵。甚至有時還遇到自己實在無法認同的講法,可是為了考試分數,只能收下。

然而這次的《親》,則不會給讀者這樣的感覺。

書中帶出的智慧來自生活、生命的各方各面。可能是政治上的、人際關係的,甚至是個人修身養性。且作者是顧慮現代價值觀後來選故事,因此不會硬將不合時宜的守舊思想帶出來。閱讀時,除了體會故事的趣味之外,也真的像是上了一堂課。

事實上,在閱讀時,我真的有種感覺,彷彿那是個風和日麗的早晨,而我坐在杏壇裡,望著坐在前方講課的孔老夫子,聽著老師的諄諄教誨。在這一刻,我虛心受教。

其中我記憶最深刻的,應該就是在全書最後,當年過百歲的子貢讀到了由孔伋—即孔子的孫子—所寫的《中庸》,讓他回想起一段往事。

原來,包含子貢在內,許多弟子常常看不懂孔子的「標準」—往往當弟子認為自己做出了正確判斷時,孔子老師竟會出乎意料之外地表示弟子做錯了,每個人都有「好像做什麼都會被罵」的感覺(其實我也有這種感覺……XD)。為此,弟子們決定向孔子請益(雖然比較像是不服老師的學生上門踢館)

聽到弟子的疑問,孔子則是帶他們去看一種名為「宥坐」的容器。孔子老師年輕時就曾被這種容器給啟發過。這種容器非常特殊,當水裝得不夠時,容器就會傾倒;裝得太多時,也會傾倒;只有裝到剛好的位置時,容器才會保持平衡。

帶弟子們來看這種特殊容器,是為了要教育弟子:無論是與人相處、或是治理國家、或是自身休養,都不能過於極端。「過猶不及」—做太多的話,就跟做不夠一樣不好。所謂的「中庸之道」,君子做任何事,都是要依據不同情境、顧慮到不同後果後,使用最適合的規準來行道。

這段確實讓我有種醍醐灌頂的感覺,因為我在高中時一直都聽不懂「中庸」的意思,最後只是囫圇吞棗、死記選擇題技巧而已。讀了這些故事,才終於有豁然開朗的感覺!

🖋️ 🖋️ 🖋️ 🖋️

一直到我寫下這篇文章,我才回想起……事實上,身為一名老師,有句話是從以前就一直印刻在我心底的,就是「因材施教」了,這也是孔子最有名的事蹟:根據不同弟子的個性,給予不同的指導。

例如有一次,子路詢問孔子:當他得知了一件好的事,是不是要馬上實行才對?孔子回答:先詢問其他人的意見再作決定。稍後,冉求也問了孔子一樣的問題,孔子卻回答:馬上去做。旁邊的弟子聽聞了,問孔子:怎麼一樣的問題,給兩個學生的答覆都不一樣?孔子才回答:子路個性較急、較衝動,須靜下心多想一響;冉求則常猶豫不決,必須要果斷一點。

雖然這是每個老師都知道的基本道理,但這其實做起來也不容易:老師不但要掌握每個學生的特質、強項與弱項,此外學生數量太多、課程進度壓力,都會讓因材施教變得不易實行。只能期盼自己多多遵循。

📖 【我的再構築】這本我推與不推?

閱讀難易度:★★
喜愛度:★★★★(4星)
推薦度:★★★★(4星)
推薦對象:1. 喜愛閱讀人生哲理故事的讀者、2. 喜愛孔子智慧的讀者
不推薦對象:非常重視是否嚴格依照史實撰寫的讀者

📖 書本資訊

親愛的孔子老師(暢銷紀念版):子貢的十堂智慧課
吳甘霖著
漫遊者文化出版,2023年11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