🎬《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》—這世界少了我,是否有人記得?是否有人流淚?

這部電影是我在星期日晚上,以盲抽的方式決定的,在此之前我對本作完全不認識。然而在觀看的過程中,隱隱約約感覺「故事結構似乎有點像小說?」,後來查資料,還真的是改編自小說。電影改編自川村元氣於2012年出版的同名小說,在台灣是由春天出版社於2014代理出版。不過在我寫下這篇文章時,我尚未閱讀過原版小說,暫時無法與大家比較電影與原著的差異,因此本篇文僅就觀影感受做分享。

🎥【理解】這部電影在講什麼?
(無劇透簡介,請安心閱讀)

一位在小鎮上工作的年輕郵差,一日在騎腳踏車回家的路上、忽然發生劇烈頭痛,到醫院看診後,竟診斷出罹患惡性腦瘤,且情況非常不樂觀,隨時可能離世…。

過度震撼、失魂落魄的主角,回到家後,竟遇到一個與自己長得一模一樣的人。對方笑嘻嘻地表示自己是惡魔,他是來與主角進行一場交易的:要活下去可以,但要進行一場「交換」:若要多延長一天的壽命,惡魔就會讓一件事物從世界上徹底消失。

至於讓什麼東西消失?惡魔笑笑表示,他只會讓那些最不重要、最不影響人們生活的事物消失。…

✨ ✨ ✨ ✨

《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》是改編自川村元氣於2012年出版的同名小說(台灣於2014年由春天出版社代理出版),為奇幻類型的電影。就如前所說,電影的情節相當簡單:

為了繼續活下去,主角接受了惡魔的交易:每一天晚上,惡魔會決定接下來將消失的事物。至於是什麼事物?標準很簡單:完全沒必要存在的東西。即使消失了,人們也能不受影響地、照常過日子的物品。

這就是電影所要傳遞的命題:當我們過世之後,有誰會記得我們?有誰會為我們流淚嗎?想必這世界會不受影響地、繼續運作下去吧。

🎥【分解】當我離開時,會有人為我流淚嗎?
(本段微雷,但不會觸及重要轉折,建議觀影後再閱讀)

…真的是這樣嗎?

當我們消失了,世界是否會不受影響地繼續運作下去?」是故事點上的命題。為了尋找解答,故事特別把一樣樣物品從主角的生命中抽離,回憶每件事物的點點滴滴。

就像第一個消失的事物是「電話」—從室內電話,每人手上的智慧型手機。

當惡魔正在跟主角商量第一個消失的事物時,正好收到上司打來的電話,原來是臨時交辦隔天的工作。見此,惡魔感慨:電話真是個討人厭的東西,接起來的竟然是工作的事,不如消失得好。

當決定要讓電話消失後,惡魔建議主角趕快打電話給誰吧,珍惜講電話的機會。結果整個通訊錄翻來翻去,實在不知道該打給誰,讓惡魔更確定電話真是無用之物:滿滿的聯絡人,卻沒有一個想為他打電話。

但…電話真的該消失嗎?

一個深藏起來、許久沒想起的記憶被喚醒了:就是因為電話,主角才與前女友相遇了。

🐈 🐈 🐈 🐈

回想當年,正在家裡看電影的自己,接到一通打錯的電話。在即將掛斷之際,話筒另一邊的女孩聽出了主角在看的電影,就隨意聊起天來,才發現兩人竟是大學同學,還剛好修到一樣的課。電話成為了主角與女孩的邂逅。

交往後,羞澀的兩人,見面約會時不知道可以講什麼,但只要回到家、撥通電話,又什麼都能聊,聊到睡眠不足、隔天出門約會還睡眼惺忪。

就是因為電話,主角才能與女孩相遇;因為這微不足道的電話,兩人才能展開一段美好的戀愛。

🐈 🐈 🐈 🐈

電影就是以類似的流程來推進故事:

每多活了一天,惡魔會決定下一個消失的「一點都不重要的事物」。直到將離別的時刻,主角才回想起這項事物對自己有多重要。就像第一個物品「電話」對應到的是「前女友」,後面的每一個事物都對應到一位重要之人。

那麼,稍微小劇透一下……關於電影標題的「如果貓消失了」呢?其實是對應到親情,對應到與母親的關係。正因為收養了浪貓 萵苣 的關係,為家裡帶來活力;在萵苣過世後,再收養了新的浪浪:高麗菜,這為生重病的母親帶來生命色彩,帶來活下去的意義。

所以,當你從世界上消失了,世界還會繼續運轉嗎?當然會。世界或許不會受到影響。但佔據了某人內心一角的你,絕對會讓他的世界再也不一樣。

你可能也是某人的前男友、前女友;某個人可以滔滔不絕聊天下去的朋友;或是某個人之所以能撐下去的家人。也許你默默活在他們生命中的角落,但無形之中,你一定也是另一個人生命中的美好

🐈 🐈 🐈 🐈

再分享幾個有趣的小事。除了本身的故事外,這部電影也是給電影迷的挑戰,這挑戰主要是由那個老是被叫錯名字的朋友發出。

例如主角與女友相遇時、正在觀看的《大都會》(Metropolis);或是好朋友一直抱怨沒在院線觀看到的《地下社會》(Underground);或是指定電影時拿出的《盜日者》(太陽を盗んだ男);或是出國玩時,湯姆提到的《春光乍洩》……

基本上他每提到一部片,我就又默默在旁邊搜尋電影資訊,然後放入片單…😂

因此,電影也暗藏了不少電影梗。可惜我自己閱歷很少,實在無法辨認出致敬之處,就看看觀眾們能不能完成挑戰了!

🎥【我的再構築】雅靜的心得是…
(本段劇透很大)

雖然前面講了好多美好之處,但其實……觀影後,我的感受並不是很好。😥

就如前所提,故事是藉由四項事物來回看主角與親友的關係,分別是「電話—女友」、「電影—死黨」、「鐘錶—爸爸」與「貓—媽媽」。

儘管寓意深刻、情節動人,但電影似乎也中了「小說改變電影」難逃的命運吧……,電影後半段的敘事,給人有些雜亂的感覺。伏筆給得太多、回收得太少。

🐈 🐈 🐈 🐈

感覺得出來電影企圖一次處理有四段關係,其中最先處理的就是「女友」與「死黨」。

電影在處理前兩段關係,也就是「電話—女友」與「電影—死黨」,這部分處理得非常好、非常美。

我一直都很容易被「錯過」類型的愛情故事弄的胃痛,所以看到男女主角曾有過美好的戀愛,最後卻沒能走到一起,我看得很痛心 😢

而後面死黨不斷說出「電影是無窮無盡的,因此我們的友誼是永遠不會結束的」、「世界上不存在所謂『最後一部電影』」。結果當死黨慌張地為主角最後一次挑片,那邊幾乎榨出我的眼淚。

正當前兩篇故事幾乎捏緊了我的心,後面凌亂的節奏卻瞬間讓我……冷掉了 😣

原因在於,從中段開始,電影步調就變得急促、彷彿趕進度一般。

其中處理得最凌亂的就是「鐘錶—爸爸」。

基本上,整部電影都不斷提到主角與父親的關係。例如電影開頭、當主角的腳踏車停在「海鷗鐘錶行」廣告旁;翻看手機通訊錄時,視線猶疑地停留在「海鷗鐘錶行」;回憶中父親總埋首於工作台的背影;木訥的爸爸只會用「修好懷錶了」來表達心意……

四段關係中,最隱晦、最需要主角認真去面對的,應該就是主角與父親的關係,然而最後僅能用幾個回憶畫面來。

除此之外,與女友的關係也是處理得不太乾淨。主角在與女友相會時,無意間冒出那句「為什麼我們會分手呢?」,變成故事中一個很大的伏筆,後面也沒有好好解釋分手原因。

四段人物關係放在小說中剛剛好,正好以四個章節來說故事。然而電影因為要顧及時間長度與敘事結構,基本上處理三段關係就差不多了,再多第四個就太多了。

那種感覺就像:我今天有四個商品要出貨,但因為箱子的尺寸限制,放三個商品最剛好,以至於第四個商品只能東削一角、西削一塊,想辦法塞在各個縫隙中、出貨給顧客。

因此我會覺得……這部電影有點虎頭蛇尾的感覺。大概是可以搬出那張知名的「冰與火之歌馬梗圖」的狀況吧。

🎥【電影資訊】

《如果這世界貓消失了》
(世界から猫が消えたなら)

年分:2016
永井聡 執導/岡田惠和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