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試著回想一下:有什麼樣的事,因「習慣了」而令你印象深刻的呢?例如:購買下喜歡的家具,一開始好喜歡好喜歡,一個禮拜後就沒什麼感覺了?剛搬新家時,本來覺得周遭環境很差,過一段時間才驚訝地發現自己竟然已經習慣了?
今天,小書痴亞敬要跟大家分享的,是一本很貪心的書:關於「習慣」這件事,究竟有多充斥於我們的生活中?又如何從各方各面影響著你我?
本書推薦給:任何人、所有人,尤其是喜歡探討習慣如何影響生活新鮮感與社會不公不義的讀者。
📖 所以,這本書在講什麼呢?
這本書要探討的事情非常簡單:「習慣化」(habituation)與「去習慣化」(dishabituation)對我們造成了什麼影響。
「習慣」,可說是每日每夜、在各方個面影響著我們,包含思考、行為。「習慣」讓我們更容易適應環境,卻也讓我們容易忽略警訊。
全書先分成四部,再細分成14章,從不同方面探討人們「習慣了/不習慣哪些事情」?
❤️ 第一部主題「幸福」談的是對生活的滿意度。
例如:結婚後的婚姻生活;中年危機;社群網路讓我們不快樂…。
💡 第二部「思考與信念」觸及了我們的思考。
習慣化容易降低我們的創造力;從小謊開始,我們將越來越習慣說謊;過於習慣假訊息,將會降低媒體識讀的能力。
🚗 第三部「健康與安全」則談到對環境的注意
如瑞典「H日」有著驚人的低事故率;生活在險惡環境的人並不一定不快樂…
🚫 第四部「社會」的主題就嚴肅、沉重得多
習慣化可能讓我們失去反抗不公不義的力量;讓我們處於充滿歧視的意識形態而不自知;甚至可能讓暴政得以擴展開來…。
📖 亞敬心得:習慣讓我們像魚一樣,無法察覺周遭的水
常有人會問:在哆啦A夢的各種神奇道具中,你最想要的是哪一樣?我的答案應該出乎你意料之外,我最想要的就是…「感動甦醒丸」(ハジメテン)。吃下這顆藥丸後,你就能對任何事物,重新產生第一次見到時的感動。
例如:已經看膩了的漫畫,能讓你再次大爆笑;吃過好多次的點心,都像第一次一樣好吃。
而這就是這本書想傳達的重點:「當我們對事物『習慣了』,就會降低感覺的敏感度;反之,適當地『去習慣化』,則能重新提升敏感度」。
這也是為什麼許多人會很建議大家偶爾旅行一下:當你暫時離開早已熟悉的家、工作場域,將身心靈都充飽電,當你回來時,就能稍微重新發現家的美好、或工作任務上的新鮮感。
這現象可以用一句俗語「小別勝新婚」來形容:有時伴侶離別一段時間,重逢時,兩人的感情將比剛結婚時還要好!
同樣道理,即便你費盡心力,終於建立起屬於自己理想的美好生活,只要作息千篇一律,久了後將不再對生活充滿新顯感;又好像當我們在遊玩遊戲時,如果一下子獲得滿等能力值、擁有最強裝備的角色,也許一開始我們會覺得玩得很爽,但久而久之就膩了。
其實在最一開始的時候,我對這本書有點小失望 🤣。因為剛開始閱讀前幾章時,不論是講到夫妻生活也好、對生活的滿意度也罷,感覺講來講去就是同一件事:當我們習慣了,對刺激的反應也變遲鈍了。
感覺好像幾句話就能講完的事,竟然還要分好幾章來寫。
然而,後來就發現到原來是自己耐性不夠。當我越往後讀,越讀出本書的亮點。同樣是「習慣化」,在不同事物上造成的後果就越是不同。感覺就像走進動物園的爬蟲類館,一開始以為整個園區空空,但在指引下,漸漸發現隱藏在背景色的動物。然後才發現:不對,四周根本全是動物。
「習慣」可能讓你對美好事物越來越遲鈍,卻也可能讓你對壞事物變得麻木。這可不是什麼好事。
✏️ ✏️ ✏️
回想起大學時光,我們系館的一樓廁所至今仍令我印象深刻。深刻的當然不是廁所本身,而是廁所內的一張標語。忘記完整的原句是什麼,但大意是:性別刻板印象充斥在我們周遭,而我們並未意識到,就像水裡的魚不會意識到水的存在。(可能不是性別刻板印象而是別的事,請原諒我老人記憶力不好了)
而這正是《我們為什麼對…》的原書名《Look Again》的意思:許多事物已因習慣而隱形起來,我們需要仔細看清楚,把它們都找出來。
今日假訊息、假新聞滿天飛,當你已經習慣、並任由媒體繼續爆假新聞的話,我們將越來越習慣、越來越麻木,最後變成如白噪音一樣被我們自動忽視掉。
其中一篇最令我難過的,應該就是大象的故事。1950年代的某一天,有個孩子注意到,到鎮巡迴的馬戲團,竟然只用一根隨意插在地上的木棍、繫著鐵鍊,就把大象給「綁」在原地。大象的力氣很大,絕對能輕易拔起木棍逃跑,但大象就只是沒精神地被「綁」在那。
原來這是馬戲團控制住象的方式:在象還幼年時,力氣不夠,無法扯動木棍。經過無數次嘗試失敗,漸漸地,大象已不再認為自己有能力逃跑。即便牠有了能力反抗,但牠已習慣了被困住的生活。當然,或許象有發現長大的自己,已能扯動木頭,但已經習慣了壞生活後,也讓他失去反抗的動力。
有個笑話這樣講:一個男子去找算命師。算命師跟他說:四十歲以前,你會為前奔波、感到疲倦。但四十歲以後就不累了……。聽到此,男子期待地問:因為到時候會發財嗎?算命師說:不是,四十歲以後就習慣了。
✏️ ✏️ ✏️
另一個讓我特別有感的,則是來自第11章〈歧視〉。相信大家一定有種經驗,當我們回看過去的節目、電影、漫畫時,會發現超多政治非常不正確的內容,例如對女性來賓開性玩笑、把其他國家的刻板印象當哏玩、不入流玩笑隨口而出,令人瞠目結舌。
然而這也是「習慣化」帶來的另一個影響: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中,因為太習慣了不政確的氛圍(當時甚至沒有『不政確』這樣的講法),不會察覺哪裡有異。但如果是從現代穿梭回去的我們,絕對能很敏銳地察覺到許多不政確之處。
而在第12章〈專制暴政〉中,更是談到納粹德國,就是善用「習慣化」,逐步推行種族大滅絕的惡劣政策:從最微小、只算得上「對猶太人有點沒禮貌」的規定開始,每隔一段時間就推出更新、更過分的政策,讓大家越來越習慣,直到來不及逃為止。屆時人們已經習慣了政府灌輸的價值觀,每個人都象被洗腦一樣,沒有人站出來指出哪裡不對。
📖所以,這本我推嗎?
當然,關於「習慣」,書中談論的還有很多、很多、很多,上面提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,剩餘的保留給各位來發掘!
回到最重要的話題,這本我推嗎?當然是「大推」,而且推薦對象為「任何人」與「所有人」。書本拆分成14個章節,每章節都不長,閱讀起來相當輕鬆;主題也都很獨立,因此讀者直接挑選有興趣的章節閱讀就好,閱讀進度很好調整。
(我的閱讀起訖:2024.08.19. ~ 2024.09.13.)
📖 書本資訊
《我們為什麼對好事麻木、對壞事容忍?:習慣化如何左右人生》
Look Again: The Power of Noticing What Was Always There
Tali Sharot、Cass R. Sunstein 著,莊安祺 譯
時報出版,2024年7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