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隨著電視機的發明與普及,大大改變了人們接收資訊的途徑,也改變了媒體傳播的形式。…周一,不妨跟著,
等等,我知道你在想什麼,「現在已經快沒什麼人看電視了吧?這本書會不會太過時了?」
如果是這樣,那這本書絕對能給你意想不到的啟發!今天是讓我心得爆棚的經典好書:《#娛樂至死》Let’s GOOOO!
(本篇文章於2024年8月19日發布於Instagram,並於2024年9月17日發布於本站)
✨
📖 所以,這本書在講什麼?
《娛樂至死》(Amusing Ourselves Death)出版於1985年,當時,電視機普及到每家每戶。打開就能收看新聞、連續劇、政客演講,徹底改變了人們接收資訊的方式。作者 @波茲曼 致力於媒體傳播領域,有感於電視機造成的影響深遠,因此寫下此書。本書是傳媒領域必讀的經典。
當然,今日電視的影響力已式微,取而代之的是電腦、手機、網際網路、社群媒體。過了四十年,這本書還有什麼好讀的嗎?事實上,有,我覺得更該讀。
波茲曼絕對沒想到,過了四十年後,電視沒落,媒體環境改變了。變得比他預想的更糟了。
✏ ✏ ✏
簡單來說,當電視機普及化後,許多人都抱持期待,不論傳遞知識、即時新聞,甚至傳福音,大家都以為一切將變得更快速、便利。可是大家想得太美好了。
古代,資訊的主要載體是「文字」。不管是文章或是一整本書,都有其論述結構(各位不妨回想期刊論文跟科普書的差異)。一兩百年前,政客辯論時,演講內容也如書稿一樣,完整但冗長(想像你讀書時,曾遇過的那位把文章全貼到投影片上、又逐字唸出來的同學)。電視機的誕生,改變了媒體的本質,改變了資訊本質。
今日,政客一定要「夠上相」,才能獲得注意;要夠能言善道,「讓大家都聽得懂他在說什麼」,才能獲得民眾的支持。
新聞播報也是,這一分鐘才播報可怕社會事件,下一分鐘就看可愛貓貓影片。一旦關掉了電視,剛剛新聞報了哪些大事,大概都不記得了。更不用說教育節目、宗教節目,受到的影響也都很大。只要不夠「亮眼」,收視率絕對慘淡。
✏ ✏ ✏
不論你原本對電視抱持的期待是什麼,都不可否認一個鐵則:「看電視的人,要的是娛樂。」如果每則新聞都做成深度報導,政客講話像老教授一樣,觀眾絕對會轉台。為了留住觀眾,所有資訊都要更碎片化、更輕量化。
我昨天晚餐吃水餃。
當然,必須要強調,作者絕對不是在否定電視或是娛樂節目。他自己也大方承認很愛看那些垃圾連續劇。作者寫下這本書的目的是想提醒大家:電視機有自己的本質,那就是「娛樂至上」,這是無法被改變的。因此任何使用電視的人,不管是觀眾,或製作人,都必須了解這件事。
✨
📖 亞敬心得:在短影音、社群文章當道的現在…
雖然我本身並不是相關領域出身,但書中探討的議題,也跟我的職業息息相關,因此閱讀這本書時,真的超有感。
書中讓我最有感、也最當頭棒喝的,莫過於第十章〈教學就是娛樂〉。今日在課程設計上,如果不帶有點娛樂性,越來越難引起學生注意。然而課程設計上,娛樂性與教育性的比例一直是個難題,如果太有娛樂性,又會讓教學內容顯得空洞。
我曾聽過一種論述:現在任何課程資源都能在網路上找到;所有知識,估狗一下都有;加上現在 AI 這麼發達,未來學校應該會廢除、學生不用再去學校了吧。其實在教育史上,這種論述也曾出現在電視機剛發明時。
但這是不可能的。不同載體的結構不同,或許那種豆知識很適合影片傳播,但如果你真的要深度學習,還是得要回到書本上,回到學校課程上。
✏ ✏ ✏
我的閱讀習慣並不是從書本建立起來的,而是各個知識型網站。當時,我每天會依照心情,點入不同網站,閱讀不同文章。但漸漸的,我發現這些文章開始加註「閱讀時間:3分鐘」之類的標籤。後來,網站經營漸漸轉成社群發文為主。這些轉變,再再暗示:人們的閱讀耐性確實下降了。
做個小小問答:請問我昨天晚餐吃什麼?
所以,回應我在貼文最前面所說,為什麼這本書至今依然值得一讀?在短影音、短貼文當道的今日,社群媒體帶來的影響已比電視的影響更嚴重。貼文不夠美、影片不夠吸睛,就很容易被滑掉。
當然,這也不是要妖魔化今日的媒體,或是批評閱聽人,只是就媒體的本質而言,這些都是不得不重視、不得不謹慎面對的特質。
✨
📖 所以,這本我是推還是不推?
當然是大推!
只是呢,由於論述結構跟一點翻譯問題,書本還是比較推薦給你本身就是相關領域,或者對這主題真的很想深入研究的讀者,就不特別推薦給「任何人」了。
最後,想特別感謝獨書先生 @bookrev_w 讓我認識這本好書!當初是看到他在限動的分享,被那怪誕的原文版封面設計給吸引,就跑去借圖書館電子書了來啃了 😝
因為今日貼文心得爆棚,「最後想問問各位小書痴」跟「書本資訊」就不寫在貼文內,請大家翻閱圖卡囉!
然後,上面的小陷阱只是想搏君一笑,請別在意 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