📖《藝術大盜》—是藝術品的解放者,還只是偷竊成癮的小賊?

1994到2001年間,他成為歐洲最大的藝術竊賊,更成為藝術犯罪史上的特例。這本不但是犯罪故事,更是愛情故事!

1994到2001年,他們穿梭在歐洲各國,前往城堡、博物館、拍賣會場,偷竊了上百件的藝術品,成為人類史上最大的藝術竊案之一。然而更讓警方吃驚的是,這麼巨大規模的竊盜行為,竟然不是犯罪集團所為,而是一對情侶。他們偷竊不是為了變賣,只是為了打造甜蜜又夢幻的小空間?

【理解】這本書在講什麼?

簡單來說,這本書是以紀實文學的形式,記錄下法國最知名的藝術雅賊 — 或說『就是竊賊』,看你怎麼解讀這件是 — @史蒂芬.布萊特韋澤(Stéphane Breitwieser)與其情人 @安娜─凱瑟琳.克蘭克勞斯(Anne-Catherine Kleinklaus)的犯罪生涯。

1971年出生於法國的布萊特韋澤,從小就熱愛藝術品。當其他孩子著迷於電子遊戲與球賽時,他更喜愛浸泡在藝術品目錄、藝術專書中。參訪藝術品就是他最自在的時刻。

然而就在1994年,當年他與女友 安娜—凱瑟琳參觀一間地方小博物館,在女友鼓勵之下,他順走了一把骨董燧發槍,從此展開了其惡名昭彰的偷竊人生。

犯案期間,這對情侶會開車遊歷歐洲各國,造訪各地的城堡、博物館、拍賣現場,偶爾也有教堂,摸走任何讓他或她「怦然心動」(對不起,麻里惠,可是我真的覺得這樣描述很適合)的藝術品。竊走的贓物全數放置於他的小房間,包括油畫、銀器、雕塑、菸草盒、掛毯……等。直到2001年被捕為止,一共竊取物品超過300件,價值總計超過20億美元!

由於失竊的物品過於大量,以及其動機與一般藝術竊賊非常不同,這讓布萊特韋澤成為藝術犯罪史上極特別的存在 — 其他竊賊是為了賣錢,他就真的只是「喜愛這些作品」。

本書以紀實文學的形式,帶讀者走過情侶兩人的犯罪經歷,包括童年經歷、各場偷竊行動、以及如何被警方逮捕。除了犯案過程的描述外,書中也各章也穿插心理治療師對布萊特韋澤的心理評估,窺探他背後的動機為何。

【分解】這本書說了什麼?

如前所說,書本就是以小說形式在講布萊特韋澤的故事。以下就分享我印象最深刻的內容。

📖 非常特殊的竊賊

布萊特韋澤之所以如此轟動世界,除了數量很大之外,最重要的是性質很特殊。雖然他與女友足跡遍布歐洲各國,這一連串的竊案早被警方注意到,但警方錯估了情況:這些竊案的目的並不是為了錢。

根據警方經驗,藝術品遭竊不外乎兩種目的:為了販售賺取金錢,或者作為黑幫間的交易貨幣(來避免被追蹤到金流,這點滿有趣的),一般來說只要持續注意有沒有贓物流到黑市上,就能順藤摸瓜、找出兇手。

然而這些藝術品被偷後,全都放置在布萊特韋澤母親家的閣樓小房間。沒有任何一件物品流出去

布萊特韋澤並不是針對高價、知名的藝術品下手,而是任何能讓他怦然心動的作品。竊取後就放在小房間裡欣賞。他最幸福的時候,就是與女友躺在房間內的四柱床上欣賞這些作品,互相分享對作品的看法。

至於布萊特韋澤偷走的菸盒、酒杯和居家用品,這些功能性的美器大多數是在19世紀初歐洲工業革命前不久製造的。在此之前,每件器物的每一部分都是手工製作,費力費時地精雕細琢。發動機、電力和大規模生產讓人生活更為便捷,但布萊特韋澤說,這些進步反使世界越來越醜陋,美麗的世界一去無回。專業知識曾經是師徒相授、代代相傳,創意逐步累積;現在,工廠吞吐出廉價、一模一樣、用過就丟的玩意。布萊特韋澤感覺,機器接管之前的時代標誌著人類文明的巔峰、美麗與技巧的極致。他偷來據為己有的作品是這一類。時間無情地向前推進,布萊特韋澤衷心希望,他的郊區小閣樓是個例外

(摘錄自第19章)

_

📖 他的作案手法是什麼?

不到十年間偷竊超過三百件物品,這數量實在驚人,但到底怎麼偷的,可以讓量這麼大?又讓他們招搖撞騙這麼多年而未被逮?理由也很簡單:1. 保全不周、2. 女友把風、3. 靈巧快手、4. 臨危不亂。

基本上兩人行動的都是小博物館,而非像羅浮宮那樣的明星之地。動手前,女友會先評估現場,觀察警衛動線、其他遊客位置,只要感覺到一絲危險性,就要布萊特韋澤打消念頭,他也很聽話。

布萊特韋澤曾做過美術館保全,知道保全的習慣,也知道大部分的鎖櫃都不牢靠。還有個重點是:快,但不能急。有時一件作品要來來回回數次才能完全取下。取下後藏到衣服或背袋中,並快速離開,但不能表現急躁,急躁的畫就會令人留下印象。有時行竊後,兩人還會悠閒地在餐廳吃完再走,因為布萊特韋澤知道「警方認為竊賊不會悠閒地在犯罪現場閒逛」。

布萊特韋澤偷竊時,最常用的工具是螺絲起子或折疊刀,但最強的工具則是一張卡片:寫有「藝術品移除中,以做研究用途」字樣的卡片。這是他們在歐洲藝術與歷史博物館(Art & History Museum)學來的,有時偷走一件展品,放上這張卡片,數日後回去看,會發現卡片還在原處,且沒人發現展品遺失。數周內,兩人就這樣來來回回數次,總共偷走11件展品。

_

📖 女友安娜—凱瑟琳

就如本書的副標所述那樣,與其說本書是犯罪故事,更接近愛情故事。書中最大看點,就是描繪了這對鴛鴦大盜的複雜關係。交往期間,兩人深愛著對方,也喜歡躺在閣樓上那充滿藝術品的兩人小世界。不過呢,女友並不是真的很喜歡行竊,只是默許男友這項嗜好。

這份甜蜜的愛情在現實的催化下,最後還是變質、裂解。

某次在藝廊時,女友認為這裡下手很危險,布萊特韋澤不顧警告而動手,馬上就被員工逮住。小閣樓的秘密曝光,兩人拼命求饒,最後沒引起更多懷疑,讓警方從輕發落。這之後,安娜—凱瑟琳認真檢視這段關係,男友、又靠溺愛他的母親養,還住在母親家樓上的小閣樓裡,女友希望布萊特韋澤金盆洗手,安頓下來,為兩人的未來好好打算。

除此之外,女友也發覺布萊特韋澤的行為變質了。與其說是藝術品解放者,現在的他更像是偷竊成癮的屯積症患者,小天地變成垃圾場,藝術品有時被打破、有時在地上被踩到,損壞的物品就直接丟進垃圾桶。

一切東窗事發後,安娜—凱瑟琳向警方堅稱自己從不知道男友有偷竊習慣,因此從未被定罪。在布萊特韋澤被關押期間,安娜—凱瑟琳決定切斷這段關係。

_

📖 所以,他究竟為何偷竊?

布萊特韋澤對藝術品如此痴狂,讀到這,你一定也想問:為什麼?為什麼無法放手、停止偷竊?

他是這樣回答:他認為博物館是藝術品的監獄。藝術品放在玻璃展櫃、掛在牆上,都是將它們與人們隔離的行為。他偷竊是為了解放這些藝術品。布萊特韋澤非常鄙視其他藝術竊賊,認為他們只是為了錢財而損壞藝術品,實在低級。

布萊特韋澤被捕後,進行過多次心理治療。有些人認為他有偷竊成癮的情形,但他的一些行為卻又與典型偷竊成癮不太一樣。而他自己則認為患有司湯達綜合症(指一個人在看到藝術品時,因被美給震懾到,導致出現心跳加速、暈眩、興奮等反應),但心理師則認為他沒有。

不管是出於什麼原因,出於什麼目的,可以確定的是:他真的改不掉偷竊的習慣了。

在第一次被捕、服完刑後,布萊特韋澤曾想轉型成保全專家,根據自己的竊盜經驗來給博物館建議,甚至還與出版商討論好要出一本傳記。結果出獄後,馬上就因為在服飾店順手牽羊了幾件衣服而再遭逮捕,讓這一切告吹。

【我的再構築】雅敬心得

先回答大家最在意的問題吧:這本書很.好.看!

本書不是沉悶的傳記,而是以小說形式,重現布萊特韋澤與安娜—凱瑟琳的犯案經歷,讀起來很像在看電影。兩人行竊時,讀者能感受到作案成功的興奮感。當布萊特韋澤被捕時,也能感覺到那份失落感。

讀完這本書後,我自己的最大感覺是遺憾

讀者確實能感受到這兩人是深愛著彼此,可謂天生一對。兩人一直沒被懷疑到,他們確實有機會全身而退,保有那個充滿藝術品的小房間。

一切都在那次畫廊事件後裂解,他確實應該聽從女友的警告,卻還是讓衝動勝過理智,導致被捕。這次經歷後,以及後來安納—凱瑟琳懷孕又墮胎的事情,成為兩人關係的裂痕。而布萊特韋澤自己也逐漸變質,真的成為偷竊成癮,也不再如自己聲稱那樣愛惜藝術品。

更不用說他後來有機會透過出版自己的故事成名,或是真的轉型成保安專家,最後也都是被自己那雙髒手給送掉。

當然,我不是說偷竊就是對的。只是…難道不該見好就收嗎?

✏️ ✏️ ✏️ ✏️ ✏️

總結一下:書本閱讀起來非常通順,節奏很好,閱讀時確實像在看一部紀錄片或傳記電影。而且書本並不厚,很快就能讀完!

推薦給:
1. 任何人
2. 對這起竊案有興趣的讀者

(閱讀起訖:2024.09.15~2024.09.21/閱讀方式:Readmoo電子書)

【書本資訊】

《藝術大盜:一個愛情、犯罪與危險執迷的真實故事》
The Art Thief: A True Story of Love, Crime, and a Dangerous Obsession

Michael Finkel 著,李巧云 譯
時報出版,20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