📖《你不知道的搜救與犯罪現場》—搜回遺體,從來不是件輕鬆的事…

無論在刑案或意外事件中,遺體的尋回從來不是容易的事。二十年來,作者前往洞穴深處、深水,為的是帶他們回家。

不知道各位小書痴是否也跟我一樣,訂閱了一些專講各類案件的頻道呢?例如X調查、奇聞觀察室、Wayne調查…等。在一些殘酷的案件裡面,有時會出現「棄屍」的環節:兇手將受害者遺體帶至荒野去藏起,阻礙案件偵辦過程。有時遺體能順利被找回,有時則否。

你可曾想過:是誰?又是用什麼方式,尋回那些被兇嫌藏起的遺體?會這樣問,就代表答案應該「不是警方」。

今天這篇是設立網站以來,首次完全以網站角度撰寫的貼文。不確定這篇會不會轉換成IG貼文,可能會、也可能不會。總之,就當作一次新嘗試囉~。

【理解】這本書在講什麼?

如果你也是一名喜愛閱聽國外各類刑事案件的讀者,那麼……你不一定聽過作者的名字,但一定聽過他參與過的幾個案子。

作者 @彼得.福爾丁(Peter Faulding)是來自英國的救援專家,從事這份工作至今已超過二十個年頭。熱愛戶外探險的他,自小就培養起洞穴探險的興趣。90年代,為了抵抗政府建設所導致的環境破壞,當時英國有不少激進團體會透過挖地道、將自己鎖在地道內,好阻止工程的進行。地道結構不穩,救援工作仰賴具洞穴探索經驗的專家,福爾丁就是在這因緣際會下,投身到救援工作。

在往後的日子裡,隨抗議活動增加,福爾丁與警消單位的合作次數也越來越多。在其他人的鼓勵下,福爾丁終於創建屬於自己的公司,專門進行這類救援工作(同時也是向政府索取合理的報價;過去福爾丁獲得的報酬被其他人說實在少得太過分)。

今日,福爾丁與其團隊受理的業務也不再侷限於洞穴救援,亦協助刑案調查:例如至溪流、河水中尋找證物,包括作案工具或遺體;或者利用探測儀器,在荒野中、房屋後院尋找可能被掩埋起來的遺體。

📖 📖 📖 📖

說回這本書,本書就是福爾丁的自傳,說回從頭,從成長歷程到興趣之培養,再到投入救援工作,描述了作者自己的人生經歷。書本總共拆分二十個章節,依照時間序,從小時候談到第一次執行救援工作,到分享救援的心得,再到與政府單位的進一步合作,以及往後日子那些令他難忘的案件。

【分解】這本書說了什麼?

書中既然蒐錄了從業二十多年來的經歷,那當然也分享了不少工作上的秘辛。

✏️ 驅離抗議者需要的不是武力,而是關懷

如前所說,在90年代的英國,為了抵抗政府工程造成的環境破壞,盛行一種抗議方式:抗議者會佔據、並將自己的身體用鎖鏈鎖在施工地點,為的就是讓警方無法輕易將其驅離、延宕工程。隨著警方破壞鎖的效率增加,抗議者也「進化」:潛入天然的地下坑洞,或甚至自己挖,挖一道人工地道,再將自己鎖在狹小的空間內。

有時極端一點,甚至還會設下「機關」:若警方直接暴力破壞鎖頭,可能會導致抗議者受重傷,甚至當場死亡,為的是增加警方壓力。情況甚至已不再是「驅離」、而是「救援」,這也是福爾丁之所以常與警方合作的原因。

然而隨著行動次數越多,福爾丁也學會一件事:卸除對方身上的鎖前,要先卸除心上的鎖。要讓抗議者放下念頭,須要的只是一杯熱茶跟一句關心,以及聆聽。福爾丁接觸抗議者時,並不是責備對方,而是帶來一句:「還好嗎?我等等請人帶熱茶來,咱們聊聊好不好?」。抗議者將自己鎖在地道內,也是忍受了長時間的寒冷與飢渴,即使原先懷抱熱血理想,現在大概也已疲憊不堪。

✏️ 你不一定知道福爾丁這個人,但一定聽過他參與調查過的案件

由於不是案件主要負責人,所以大部分人都沒聽過福爾丁的名號。然而他也參與過許多知名案件的調查行動,有些說不定你曾經聽過其中幾件。

例如2006年的巴納茲.馬哈摩德(Banaz Mahmod)案件,受害者是20歲的庫德族女孩,卻因家族根深蒂固又腐敗的傳統觀念,而遭遇「名譽殺人」。

又或者 2010 年的英國情報局特工被發現全身赤裸、被塞進行李袋中,死於自家浴室的蓋雷斯.威廉斯(Gareth Williams)案件,福爾丁也曾嘗試「自己綑綁自己」的假說。

✏️ 搜尋證物絕不是簡單的工作

在許多刑事案件中,兇嫌會試圖銷毀證物。可能是做案工具,也可能是遺體,常常被兇嫌丟棄在溪河中,或是深埋地下。有時運氣好,警方會尋回證物,成為破案關鍵。關於這部分,常常被說故事的人給輕描淡寫帶過,但實際上:尋回證物真的不是簡單的事。

從早期的洞穴搜救,到後來福爾丁也開始協助證物的搜尋。為此他特別添購水下聲納儀器,成為英國第一個將這類器具引入到刑案偵辦中的人(重點是福爾丁的公司是私人機構,不是政府機構!)。後來在陸上搜尋證物,也有添購類似器材,檢測地底下是否有異物。

但即使有了儀器,搜尋證物依然不是簡單的事。落入海裡的遺體可能因海浪改變位置;埋在荒野的證物,其位置有時連兇嫌自己也記不得。相比於找到證物的次數,最後空手而回的次數是更多。

✏️ 無論參與過幾次,尋回溺斃遺體永遠令人心碎

福爾丁也不都只是參與刑案或搜救,有時也會參與意外溺死事件的遺體尋回,但不論參與多少次這類行動,每次結果都令他心碎不已。溺水事件意外地常見,且許多都是完全可以避免的。更不用講每次回到岸邊,無論是有無找到遺體,看著自己等等將要把搜尋結果回報給焦急的家屬,都是另一次哀傷。而這永遠都無法習慣。

有一次經驗實在令福爾丁難忘:一個爸爸溺水,只剩年幼的孩子留在小艇上,但表達能力有限的孩子,只能難過地指著水面說「爸爸」,無法精確描述失事位置。

對於這些溺水事件,福爾丁也很致力於安全宣導,包括教育民眾使用救生圈等,也捐了不少救生圈給公家機關。只希望這類悲劇不要再發生。

【我的再構築】氬境讀了這本書…

其實在閱讀到這本書前,我還真不曾想過我在最前面提出的問題:尋找證物的人是誰?在此之前,我都覺得「不就是警方嗎?不然還有誰?」。但閱讀完這本自傳後才發現,其實事情還真沒我想像中的簡單。

畢竟有時搜查範圍很廣大,警力實在有限。再來,各種險惡環境實在變化太大,如洞穴、深水、荒野,每種地方都需要不同的專業人士,確實不是警方有能力培養出來的技能。因此有時與私人機構合作是必要的。

不過呢,前面分享了這麼多精彩內容,如果這篇文章有幸能引起你的注意,那在你把書放入購物車並按下結帳鍵前,還是稍微踩個剎車,有些事必須要讓你知道:

首先,這不是一本閱讀體驗很好的書。

前面所講,本書分割成20章,但每章沒有主題性,完完全全就是依照記憶、依照人生時間線在講故事。且每章內講的故事是跳來跳去的:可能上一段還在講A案件,下一段就突然跳至B案件,跳躍幅度很大。

此外,其實我最一開始以為本書主要在講刑案現場的鑑識工作,未預料到書的前1/3都在講洞穴搜救。讀的時候就有種「我是不是被騙了?」的感覺🤣🤣🤣。

然後則是……搜尋無果的故事太多了。我知道搜尋證物不是容易的事,只是閱讀時還是會期待能找回證物、偵破案件。只是太多次最後都是以「未能找回物品/遺體」作結,對讀者來講確實是很令人失望的 🤣。

因此對於這本書,我的評價大概是:是本好書,但閱讀起來並不愉快。基本上就不特別預設推薦對象了。

(我的閱讀起訖:2024.05.26. ~ 2024.08.02)

【書本資訊】

《你不知道的搜救與犯罪現場:密閉空間救援與懸案鑑識調查紀實》
(What lies beneath : my life as a forensic search and rescue expert)
Peter Faulding 著,麥慧芬 譯
商周出版,2024